十年,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一瞬。然而,对于扬州这座城市而言股指配资资讯网,这十年却是河湖治理与保护的新篇章。
2016年,国家提出长江大保护战略,强调不搞大开发,共抓大保护,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成为河湖管理的核心。也正是在这一年,扬州市人大制定颁布了《扬州市河道管理条例》,这是扬州市有地方立法权以来首批制定的两件实体性法规之一。作为江都区的水行政执法者,又多了一件法规利剑,站在河湖保护的第一线,迎难而上,披荆斩棘。如今,十年将届,回首过往,感慨万千。
长江的守护
江都区临江而立,长江岸线虽不到30公里,但沿岸企业众多,尤以船舶企业为甚。这些企业大多未经批准,乱占乱建,严重破坏了长江岸线的生态环境。作为河湖管理的执法者,深知责任重大。依据法规,水务人与各级政府部门一起,展开了对沿江企业的整治工作。
整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船舶企业的关停,牵涉到多方利益,阻力重重。就业与民生,保护与发展,每一项都事关重大。然而,我们始终秉持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的理念,坚定不移地推进规范整治。经过不懈努力,成功拆除了五座砂石码头和十六家船舶企业及两家水产养殖企业,恢复了近四公里的长江岸线。
长江岸线的恢复,不仅仅是数字上的变化,更是生态的重生。十年后,再次站在三江营的岸边,远眺长江,江水碧波荡漾,沙鸥翔集,江堤平整,树木郁郁青青。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致,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。长江的浩荡与江都的温婉,在这时达到了完美的平衡。
展开剩余67%运河的复苏
大运河,这条贯穿华夏南北的“黄金水道”,在江都段同样经历了改变。邵伯段作为运河入江的咽喉重镇,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,建筑市场红火,侵占运河岸线从事砂石码头经营、乱搭乱建现象较为突出。近十五公里的岸线,分布着大小十五家码头。这些码头在作业时,沿河一线灰尘漫漫,烟雾迷蒙,严重影响着生态环境和交通安全,周边群众怨声载道。
百姓的期盼,就是政府的责任。江都水务局与地方政府共同携手,对运河岸线展开了综合整治。整治的过程是艰辛的,但成果是显著的。经过两年的努力,运河邵伯段沿线的砂石码头全部清理完成,共清退岸线近两公里。地方政府及时进行生态复绿,水务部门以法规为抓手,加强河道巡查,防止整治反弹。
如今的运河邵伯段,岸坡绿草青青,河水清冽荡漾,一切又回到了往日的模样。傍晚的运河西堤上,游人如织,一边是运河中百舸争流的繁忙景象,一侧是邵伯湖静影沉壁,浮光跃金的落日景致。这一刻,梦中水乡的图景化作现实,充满了诗情画意。
通扬运河与三阳河的蜕变
通扬运河与三阳河,作为南水北调东线的重要通道,历史欠账较多。河道两岸砂石经营、沿河家禽养殖点遍布,水质环境堪忧。只要引江水利的泵站停止送水,不出一周,河水就会变质,这样的水质怎么能向北送。而存在几十年的家禽养殖是沿岸许多群众的主要收入来源,关停他们的产业面临多重复杂挑战。江都区政府从生态保护的全局出发,下决心进行整治。拆除砂石经营点二十处,关停沿河家禽养殖点近四十家,恢复河道岸线近六公里。
整治后的通扬运河与三阳河,水质环境明显改善。曾经浑浊不堪的河水,如今变得洁净,清澈见底,两岸绿树成荫,仿佛一条绿色的丝带,缠绕在这片土地上,拖举一江清水向北送。作为参与过这项工作的一员,内心深感自豪。我们不仅守护着自己的家园,更是守护南水北调沿岸百姓共同的家园。
堵与疏的结合
通过几年的河湖治理,江都的江河水生态发生了重大好转。在整治规范的同时,水务人更注重河湖的管理提升。十年来,开展了一系列江河治理工程。长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投入资金十亿元,加固提升江堤二十六公里;建设幸福河湖十二条,农村生态河道一百三十条,总长度近五百公里;整治红旗河十七公里,投资一点六亿元等等。这些数字的背后,是每一位参与者付出的努力与汗水。
如今,江都的老百姓对河湖生态提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加。在河边散步、垂钓、健身等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。河湖生态提升不仅改善了环境,更增强了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。
以法之名,护佑江河,这不仅是对法律的尊重,更是对自然的敬畏。2022年,我有幸参与《扬州市河道管理条例》的修订。通过完善法律法规,更好地保护江河,才能让这些承载着无数人记忆与梦想的水系流淌下去,继续滋养着这片土地。
十年,扬州的水更清了,岸更绿了,百姓的笑容更灿烂了。这一切,离不开《扬州市河道管理条例》的保驾护航。十年,是一个节点,更是一个起点。未来,水务人将继续秉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理念,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河湖保护中来,建设更多的幸福河湖。让江河的水更清、岸更绿、景更美。
(周清 江都区水务局公职律师)股指配资资讯网
发布于:北京市鼎锋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